伤口世界

伤口世界

电子邮件地址: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有哪些?

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到障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功能而形成溃烂和坏死。
一. 压疮的预防
压疮长期以来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热点,是一种顽固性疾病,需要在护理工作中加以克服。压疮不仅给病员带来疼痛,甚至死亡,而且还可以加长住院时间。手术后的病员、长期卧床的病员、老年病员、低蛋白病员、消瘦病员、肥胖病员、瘫痪病员、大小便失禁病员等是发生压疮的主要人群。
预防是避免压疮产生的重要手段,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制定饮食计划,做好健康教育。“七勤”对预防压疮非常重要,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整理、勤擦洗、勤按摩、勤交接班以及勤更换。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1)鼓励和协助卧床病人经常更换卧位,一般每2h翻身一次,必要时可将间隔时间缩短。翻身时应抬起病人,注意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2)病人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可使用气垫压、水压等,从而降低骨突出处所受的压力。不宜使用可引起溃疡的圈状垫,如橡胶气圈和棉圈。
(3)对使用石膏、夹板、牵引固定的病人,要检查衬垫是否平整、位置是否适当。还应随时观察局部和肢端皮肤颜色改变。
2.避免局部理化因素的刺激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大小便失禁、出汗
(3)床铺要经常整理,及时更换被服。
避免潮湿、摩擦、尿便等刺激及分泌物多的病人应及时擦洗;不可让病人直接卧于橡胶单(或塑料布)上,严禁使用破损的便盆。
3.增进局部血液循环 经常查看受压部位,定期用50%乙醇或红花酒精按摩。
(1)手法按摩
1)全背按摩:协助病人俯卧或侧卧,暴露并观察背及臀部,先用热水擦洗。用50%乙醇做全背按摩。从病人骶尾部开始,双手沿脊柱两侧向上至肩部后环形向下按摩,回到尾骨处。如此反复数次。
2)局部按摩 用50%乙醇,以手掌大小鱼际紧贴病人皮肤呈环形按摩,压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每次3~5min。
(2)电动按摩器按摩:
4.改善营养状况:病情许可应给予病人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同时适当补充矿物质,如口服硫酸锌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还可促进慢性溃疡的愈合。
5. 鼓励病员活动
根据病员病情,鼓励病员尽早下床活动,通过适当的肢体及肌肉活动,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防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预防压疮的发生。
6. 健康教育
告知病员及其家属压疮的危险,并为病员及其家属辅导一些压疮的预防常识及方法,进而和病员及家属一起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
二. 压疮的护理
压疮不仅是某些急慢性疾病、长期卧床或局部肢体活动不便等这些疾病的并发症,它在反映着病员全身状况的同时,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着护理质量的好与坏,因此,护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淤血红润期 护理要点:此期应及时去除病因,采用各种预防措施,阻止压疮的发展。按摩局部时,以拇指指腹做环形动作,由近压疮处向外按摩。亦可用红外线照射。
2.炎性浸润期 护理要点:此期应保护皮肤,避免感染,除加强减压措施外,局部可用红外线照射。对未破的小水疱可用厚层滑石粉包扎,减少摩擦,防破裂感染,让其自行吸收。大水疱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涂以消毒液后用无菌敷料包扎。
3.溃疡期 护理要点:除全身和局部措施外,应根据伤口情况,按外科换药法处理。创面有感染时,局部处理原则是解除压迫,清洁创面,祛腐生新,促进愈合。该期亦可辅以红外线照射,使疮面干燥,有利于组织修复。
4. 心理护理
长期卧床不能下床活动,血液循环差的病员更容易发生压疮,这些病员一般生活不能自理,考虑到自己会连累家人,将来的生活及工作的状态不尽如人意,这样势必会让这些病员灰心、失望、孤独、压抑,甚至绝望,丧失了治疗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有一些病员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针对这些情况,护士还应在照顾病员身体时考虑病员的心理需求,考虑病员的经济状况、家庭支持等,采取措施解决病员的实际困难,帮助病员建立对抗病痛的信念,配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促进病员康复。
 

1 床垫 对未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均使用气垫床。常用的就是气垫床,特别是可以改变压力的气垫床。有研究表明,交替性的压力气垫效果最好内,但是膨胀小于10 cm厚度时,其作用降低。

2 翻身靠背及海绵气圈 病人体位安排妥当后,可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或海绵垫,使支持体重的面积宽而均匀,作用于身体上的正压及作用分布在一个较大的面积上,从而降低骨突部位皮肤上容所受到的压强。

3 各类肘部及足跟部保护器 不仅能将肢体处于功能位置,还能保护局部皮肤,起到预防压疮的作用。

太极拳治疗老年慢性病的国外研究进展

 

摘 要: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太极拳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多种老年慢性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同时也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重点关注。文章采用文献回顾研究方法,检索PubMcd, EBSCO, EM-YASF等数据库收录的太极拳治疗老年慢性病的相关研究论文。分析表明,国外太极拳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性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疼痛症状疾病、恶性肿瘤疾病等六个方面,且各个方面的研究侧重点各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明确太极拳的种类、太极拳的强度、太极拳的姿势要求等,从健身机制上寻求适当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并针对主要疾病问题进行综合设计。

老年慢性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的一系列疾病,导致全球每年4000万人死亡,相当于全球所有死亡的70%。其中1700万人死于70岁之前;2011年,第66届联合国大会预防和控制慢性病高级别会议通过了《关于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政治宣言》,该宣言是全球领导人首次对攻克心脏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采取的具体行动达成共识。2013年,第66届世界卫生大会又通过了《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2013-2020)》。慢性疾病防控已成为全世界健康促进工作重点关注的内容。

太极拳是建立在我国中医学基础上的传统保健运动,其动作轻缓温和、刚柔相济,讲究阴阳平衡,集强身健体、怡情养性等功能于一身。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人们对运动疗法日渐重视,太极拳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及干预手段开始应用于肿瘤、高血压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多种慢性疾病治疗与康复。鉴于此,对国外太极拳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分析与跟踪,了解国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对促进太极拳运动的研究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文献检索策略

本 研 究 对 Allied Health and Nursing、PsychInfo、PubMed and Cochrane等外文电子数据库中近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排除重复文献后,共检索文献128篇。为进一步准确获得所需文献,我们以太极拳为主要干预手段;参与者平均年龄65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老年人标准为65岁以上);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英文文献进行人工筛选,最终筛选出32篇研究文献。通过阅读全部文献,对其中的文献按照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的类型进行整理,最后简述了今后开展太极拳治疗老年慢性病相关研究的建议。

2、国外太极拳治疗慢性病的临床研究现状

2.1 心血管疾病方面

RE Taylor等研究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将生活在旧金山海湾地区的39例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标准药物对照组。太极拳组每周练习3次,50 min /次;标准药物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康复训练,12周后评估疗效。结果显示,两组的心率没有显著变化,而太极拳组的血压显著降低,有氧耐力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ane Maria Nery等观察太极拳锻炼对改善新患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能力的疗效,将61名患者随机分成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太极拳组每周练习杨氏太极拳3次,60 min/次;对照组与实验组同时进行每周3次全身伸展运动。结果显示,为期12周的太极拳组最大吸氧量显著增加14%,而对照组下降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1)。Wan-An Lu等评估太极拳是否能影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细胞因子和心率变异性的效果,将50例纳入对象平均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太极拳组每周练习7次,50 min /次的杨氏太极拳练习。3个月后比较疗效:太极拳组在空腹血糖(p< 0.00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与最大呼吸量的比率 (p <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 < 0.05);肿瘤坏死因子-a (p < 0.001);干扰素 - g (p < 0.001)等方面的比例显著增加。同时,太极拳组的总胆固醇量(TC)和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 (TC /HDL - C)都显著降低 (p < 0.001)。但是,所有心率变异性(HRV)措施没有显著改变。Wang等在对1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8周的太极拳项目的初步研究发现:太极拳能降低血糖(p< 0.05);使高、低亲和力胰岛素受体数量和低亲和力胰岛素受体结合能力增加;血清胰岛素增加(p < 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说明8周的太极干预有益于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Lan等研究太极拳对老年血脂障碍患者的影响,随机将70例血脂严重障碍的患者随机分配到太极拳组和静坐对照组,经过1年的杨式太极训练。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酸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分别显著下降了7.3%、26.3%、11.9%;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显著增加。另外,太极组在空腹胰岛素、HOMA指数和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也明显下降。相反,常规治疗组在这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方面没有显著改善。Lan等还对老年人长期有规律的太极拳锻炼的研究中发现:太极拳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最大摄氧量高18-19%,随后的5年跟踪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规律的太极拳训练能减缓近40%的最大摄氧量下降率。Jeong-Hun Shin等探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选择56位女性患者随机分配到太极运动组(29例)接受3个月每周1次的太极拳干预训练,控制组(27例)接受常规的运动知识讲解。结果显示:太极拳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32.5%、动脉硬化程度降低8%、总胆固醇降低47%。说明太极拳运动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P =4.32×10-3)和动脉硬化(P = 2.22×10-2)。Wan-An Lu等研究太极拳对老年人血清内皮素1、血脂和其他循环激素的影响。22例实验者进入杨氏太极拳治疗组,40 min/次;每周7次,连续3个月;20例进入日常活动对照组,除太极拳外,可进行日常锻炼。3个月后太极拳组与对照组结果对比显示:太极拳组血清内皮素-1和甘油三酸酯(TG)明显减少,血清内皮素(ET-1)和甘油三酸脂(TG)分别减少了36.6%和22.5%。说明太极拳锻炼可以降低老年人血清内皮素和甘油三酸脂,改善老年人心血管疾病。

2.2 神经性疾病

Hye-Jung Choi等对20例随机分到杨氏太极拳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研究,比较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功能灵活性、步态和平衡力的影响。太极拳组患者每周练习3次太极拳,每次1小时,12周内完成。结果显示,太极拳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状态、行为、情绪和运动尺度有良好疗效。Lo Catherine等研究太极拳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影响,选择34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治疗组和健康教育对照组,通过12周太极拳练习,发现太极拳组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和睡眠质量指数得分显著提高,说明太极拳能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疗法。Greenspan AI等为评估太极拳对神经虚弱老年人的影响,对269例70岁以上的虚弱老人进行长达48周的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太极拳组(137例)每周2次,90 min/次;健康教育组(132例)60 min/次,教育内容有预防摔倒、运动和平衡力、膳食营养、药物疗法等,但不包括规范的运动指导。结果显示,太极拳对神经虚弱老年人在步行和自理能力等健康状况方面有确切的疗效。Yeung等探讨太极拳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以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39例重度抑郁症患者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的太极拳练习。结果显示:两组的积极治疗反应率分别为24%和0%;缓解率分别为(19%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 Anisha等将30例老年抑郁患者进行为期10周的太极拳练习,在试验之前测试:16 (53.3%) 位老年人有轻微的抑郁程度和14(46.7%)位老年人有中度抑郁症。在太极拳干预之后测试13(43.3%)位老年人在正常水平,11(36.7%)位老年人轻度抑郁水平和6(20%)老年人有中度抑郁症。抑郁症干预之后的平均评分为11,明显低于抑郁症的干预之前的平均评分17,“T”测试值是28.75。表明:太极拳运动能有效地降低老年人抑郁状况。Wan-An Lu等研究太极拳对老年人脉冲谐波和自主神经调制的影响。分别从太极拳中心和社区招募了30位训练年龄超过1年太极拳爱好者(19位男性和11位女性),30对照组(14位男性和16位女性)。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基线脉冲的总功率和第一、第二脉冲谐波增加;第四脉冲谐波的功率减少;迷走神经调制降低;交感神经调节增加。太极拳干预后, 第二脉冲谐波增加可能与太极拳运动后的血管阻力减小,心率增加有关。

2.3 慢性呼吸道疾病

Yeh GY等研究太极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实验随机选取中度到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0人进行12周的太极拳治疗,5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太极组训练每次1小时,每周2次,太极拳组强调温和运动、全身放松、冥想和呼吸运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之下,太极拳组慢性呼吸道问卷得分显著提高,表明太极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身体功能、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明显影响。Chan AW等研究太极拳在治疗老年人心理社会功能健康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对20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分成太极拳组、运动组和对照组。太极拳组每周进行2次太极拳练习,每次1小时,实验3个月;运动组进行呼吸与散步相结合的运动;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结果发现太极拳组呼吸症状表现出更大的改善(P = 0.010)和身体活动领域得到扩大(P = 0.035)。表明太极拳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呼吸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2.4 免疫系统疾病

Robins JL等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太极拳、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对不同阶段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太极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调试患者的应对机制,延缓了艾滋病的进展。Sununta Youngwanichsetha等研究太极拳对女性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葡萄糖水平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将64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n = 32)。实验组每次进行50分钟太极拳练习,每周3次,为期12周。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显著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 (P< 0.05)。 但体重和体重指数没有明显差异。

P. Lam等研究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将招募的53名患者随机分为太极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六个月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糖化血红蛋白、6米步行测试和总胆固醇均得到改善。Burschka等探索太极拳训练对轻度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协调、平衡、疲劳、抑郁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对16例实验组患者进行6个月太极拳练习,90 min/次,每周2次;16例对照组患者保持日常9活动,但不能参加类似瑜咖的身心锻炼或健身计划等。意向性分析结果发现,太极拳组显著改善平衡、协调和抑郁等健康状况。

2.5 疼痛症状疾病

Ching-Huey Chen等测试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关节炎患者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13例患者进行每周3次,为期2年的实验,在实验前、3个月后、1年后和2年后进行身体质量指数(BMI)、瘦体重、手握力量、灵活性和平衡等指标的测量,生活质量也在这些时间点测量。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参与者体重显著减少(p < 0. 05)。参与者显著改善身体机能、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p <0 . 05)。建议老年关节炎患者利用太极拳保持身体锻炼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Jeffrey H Baker等研究太极拳治疗老年膝盖骨关节炎疼痛的影响。研究根据骨关节炎指数(WOMAC)和骨关节炎的影像学证据,将符合美国风湿病学院对膝骨关节炎症状标准的204例患者随机分成太极拳治疗组和物理治疗组。物理治疗组根据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对膝骨关节炎指导方针对实验者进行每次30分钟,一周两次,为期52周的课程。太极治疗组参加每次60分钟,每周两次,为期52周的培训。结果显示:太极拳组与理疗组相比,太极拳组的贝氏焦虑量表和SF-36量表得分显示提高。So BCL等研究水中太极拳对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疼痛和僵硬、身体机能、本体感受和生活质量的功效影响。25位膝骨关节炎患者参与5周的水中太极拳实验,60分钟每次,每周两次,总共10次。实验干预前后测量膝盖疼痛和僵硬情况,结果显示:太极拳练习后膝关节疼痛、身体功能、自我感觉和僵硬自我感觉显著改善,说明五周水中太极拳练习可以改善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疼痛和僵硬,身体功能自我感觉和生活质量。

2.6 恶性肿瘤疾病

Michelle C. Janelsins等观察太极拳对乳腺癌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和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相关信号分子的影响,随机将1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分成太极拳治疗组和对照组,太极拳组进行试验为期12周的中等强度的太极拳训练,对照组保持日常活动,不参加其他体育运动。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胰岛素水平保持稳定,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 =.099),双变量分析揭示:减少的脂肪量与增加的脂体重和增加的白介素-6与减少的白介素-2呈显著相关性(r > 0.45,P<0. 05),提示太极拳运动与保持胰岛素水平和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可能对乳腺癌患者的瘦体重维持有重要作用。Ya-Jun Zhang等研究太极拳对改善肺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的临床疗效,随机将32例患者分配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治疗16周后,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在红细胞因子CD55表达中显著降低增量 (p <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hirley等比较太极拳对鼻咽癌患者的单腿支撑时间和六分钟步行距离影响,随机在鼻咽癌实验者中挑选有太极拳学习经历的25人组成太极拳组,没有练过太极的27人组成非太极拳组和68人的健康对照组。随后对他们单腿支撑时间和六分钟步行距离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太极拳组的单腿支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3组六分钟步行距离没有太大差异。

3 小结

近十几年来,针对当前全球面临的老年人慢性疾病问题,太极拳作为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治疗手段逐渐在国外引起探讨和应用,国外研究学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模式,采用一定的频率和周期,引入太极拳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并结合运动生理生化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指标和方法,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验数据,证实太极拳强身健体,防病去病的功效。

太极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的推广、应用前景相当广泛。国外部分研究中多为代表性的“杨氏太极拳”,如果进一步详细明确太极拳的强度、太极拳的姿势要求、呼吸与意念的配合等,则可能对太极拳的疗效分析和临床推广有更大的帮助。另外,太极拳运动是从整体上调节身体机能,其健身机制的研究应寻求适当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并针对主要疾病问题进行综合设计。

 

 

 

II 型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炎关联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牙周炎(CP)是一种以菌斑为始动因子的多因素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全身 健康及疾病有着双向关系,其中 II 型糖尿病(T2DM)与牙周炎相互作用的研究已超过 50 年[1]。血糖未控制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罹患重度牙周炎[2],同时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不仅 可改善牙龈临床检测指标,还可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水平[3]。众多学者长期致力于糖尿病与牙 周炎关联作用的研究,但两者之间的致病机制目前尚无一致性结论。本文将就 T2DM 高糖 状态下微生物、炎症细胞因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微小 RNA 等的改变对慢性牙周炎的作 用,以及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综述。

II 型糖尿病与慢性牙周炎关联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牙周炎(CP)是一种以菌斑为始动因子的多因素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全身 健康及疾病有着双向关系,其中 II 型糖尿病(T2DM)与牙周炎相互作用的研究已超过 50 年[1]。血糖未控制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罹患重度牙周炎[2],同时完善的牙周基础治疗不仅 可改善牙龈临床检测指标,还可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水平[3]。众多学者长期致力于糖尿病与牙 周炎关联作用的研究,但两者之间的致病机制目前尚无一致性结论。本文将就 T2DM 高糖 状态下微生物、炎症细胞因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微小 RNA 等的改变对慢性牙周炎的作 用,以及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综述。

伤口处理过程中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伤口相关性疼痛(wound-relatedpain,WRP)是因 皮肤的开放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体验或与皮 肤损伤直接相关有害的症状[1]。伤口疼痛的发生主要 是因为皮肤和体表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分布广泛,皮 肤的痛点与神经末梢相对应,当伤口处理时器械等经 常对皮肤进行伤害性刺激,这些刺激可使病人对疼痛 变得更敏感。在伤口处理中揭除伤口敷料、清洗伤口、 清除坏死组织等操作均会不同程度加重病人对疼痛的 感知。很多护理人员在换药时意识到病人的疼痛,但 一般不会采取干预措施来减轻病人的疼痛[2]。因 此, 伤口换药的疼痛一直困扰着广大病人,有病人因此不 敢换药,有病人因对疼痛的恐惧而表现过激,影响医务 人员对伤口处理[3]。此外,疼痛能够引起机体的一系 列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从而延长 伤 口 的 愈 合[4]。也 有大量研究证据证明了伤口疼痛还会引发病人的焦 虑,同时焦虑也会伴发伤口病人的疼痛水平升高[5],焦 虑与疼痛呈正相关。在我国只有较少的研究针对伤口 处理过程中的疼痛,并且伤口专科护士对疼痛的相关 知识缺乏[6]。因此,伤口处理过程中的疼痛管理急需 改进,需要更新护士的观念,达到减轻病人的疼痛,提 高病人舒适度的目的。本研究就伤口处理过程中疼痛 的评估及减轻疼痛的方法进行综述。

2 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

2 型糖尿病(T2DM)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但近年来随着 T2DM 疾病谱的改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逐渐积累,这一认识也正在逐渐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