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个体通常有能力完成伤口愈合过程中各项生理变化,但有时伤口愈合不能完全依靠个体本身的功能,需要借助技术性处置去创造适当的修复环境,负压治疗法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适宜的环境,增进人体本能以协助伤口修复。主要原理如下:
(一)移除伤口过多的渗液
伤口床的细胞在增生的过程中,出现过多渗液时会出现水肿。组织水肿会压迫伤口附近血管影响血液循环,移除过多渗液时,便能减轻伤口水肿,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负压治疗法在移除伤口过多渗液的同时,也能让伤口组织细胞维持在最适宜愈合的湿润环境中生长。
(二)增进血管新生,促进肉芽组织成长
感染性伤口在行清创手术后,就像是被放置在干净的环境中,此时细胞开始增生繁殖。此过程会持续数周,其伤口护理目标是促进肉芽组织增生、上皮细胞繁殖以及伤口收缩。此时使用负压伤口治疗法不但能拉长及扭转细胞,将伤口中的细胞拉近,且扭转过程中可促使上皮细胞恢复快速繁殖和形成肉芽组织。 Mooney、Argenta、Marks、Morykwas及Defranzo(2000)在动物实验中,将此法与正常的伤口护理相较,在伤口上使用125mmHg负压时,伤口的血液量增加4倍;当给予持续性125mmHg负压时,肉芽组织形成的越增加63.3%,当给予间歇性125mmHg负压时,肉芽组织形成的量增加103%。研究表明负压伤口治疗法能增加血液流量及促进肉芽组织生成,以缩短伤口愈合所需的时间。
(三)提供一个保护性屏障,减少伤口细菌的数量以及降低伤口感染的机会
负压治疗法除了能创造一个低氧环境以抑制嗜氧菌生长,同时也因负压抽吸减轻组织水肿,相对地可促进伤口床的血流、增加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氧气的提供,让厌氧菌无法生存,亦能降低伤口感染的机会。Argenta、Morykwas及Rouchard(1993)在人体实验中发现,使用负压第4天的慢性伤口,与未能使用负压的伤口比较前者细菌量减少1000倍。
负压伤口治疗法是运用低于大气压力的负压原理,用泡沫敷料接引流管将压力平均分布在伤口上,并利用泡沫敷料提供一个保护性的屏障覆盖在伤口上,将开放性伤口边成受控制密闭式的环境,是一种利用低压力吸引体液流量的控制真空原理。覆盖在伤口的泡沫敷料成分为聚氨酯,每个细孔大小约为400~600 μm,不会阻碍肉芽组织,长出后也不会进入泡沫敷料内。
临床应用,使用前先以无菌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再放置泡沫敷料。泡沫敷料尺寸分为L、M、S三种,且可依伤口大小修剪成适当的尺寸放置于伤口,泡沫敷料至少要覆盖健康组织3.5~5cm,在泡沫敷料上需用透明保护膜(op-site)覆盖,最后接引到一个真空吸引机,经过24小时不断抽吸,借低于大气压力的真空吸引力,引流出体液并促进组织不断生长。负压伤口治疗法临床上常应用在复杂性伤口或慢性伤口上,不需要每天换药或因换药造成病人的疼痛不适,治疗费用及住院天数相对减少。
一台负压伤口治疗机器可连接多个敷料引流管,故可用于有多处伤口的病人(KCI,1999)。抽吸压力由计算机控制,分为持续性及间歇性两种模式。间歇性模式被设定为每个循环为7分钟(On~5分钟;Off~2分钟)。负压的设定范围从50至200mmHg皆有,常用的治疗性负压为125mmHg。文献中提及不同类型的伤口,所给予负压伤口治疗的压力以及泡沫敷料更换的方式皆有不同。Collier(1997)提出在正常情况下,使用负压伤口治疗的前48小时,可设定持续性负压抽吸模式,之后视情形而定可改为间歇性负压抽吸模式。
Mendez-Eastman(1998)根据负压伤口治疗的临床使用手册整理出以下几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