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偏瘫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护理研究进展

25 1月 2022
Author :  

摘 要:偏瘫患者因肌力下降极易发生压疮,而翻身可间歇性减轻身体局部压力的压迫,是临床上最经济、有效的预防压疮的方法,故该文结合近年来护理人员帮助偏瘫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护理研究,从翻身的方法、翻身角度、翻身间隔时间及翻身辅助用具的使用等角度做出综述,为临床护理人员在有效预防压疮的基础上减轻翻身操作带来的职业性腰背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压力性损伤 偏瘫 护理 翻身

       偏瘫患者因活动能力和移动能力降低[1]等原因极易发生压疮。因此临床护理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压疮。预防压疮的主要的办法是,除去压疮的发生的原因,目前发生压疮的最大原因被认为是力学因素[2]。其中因压力对皮肤造成的损害与持续时间和压力大小呈抛物线关系即越大的压力产生压疮的时间越短[3],因此,临床上常采用翻身达到减轻压力的目的。但是不适当的翻身方法不仅达不到预防压疮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压疮的发生,同时容易引发护理人员的职业性腰背痛[4]。因此,为在临床工作中能有效地为患者翻身,为偏瘫患者找到合适的翻身方法、翻身角度、翻身间隔时间和合理运用翻身辅助用具,该文搜集近年来通过翻身预防压疮的相关研究做出综述,为临床的翻身操作提供一些参考。

1、翻身方法

       大部分偏瘫患者由于疾病因素需长期卧床,但是身体的局部组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容易产生压疮。且合理的翻身方法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

1.1 Bobath握手和双桥运动翻身法

       传统的翻身法为1~4人翻身法,但是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发现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若用力断续、不均匀不仅增加摩擦力损伤患者的皮肤还会因为不当的用力方式引发职业性腰背痛[4]。国内学者应用Bobath法握手和双桥运动转向的方法来帮助偏瘫病人站起来[5]。Bobath握手和双桥运动作为康复治疗中早期常用的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只需要通过一位护理人员教导,患者就可运用此方法进行翻身。Bobath握手和双桥锻炼要求患者积极有力地锻炼。以达到锻炼患肢,提高患肢肌力,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的目的,有效地预防压疮的发生,节省护理人力成本[6]的同时也为后期患者的体能转移[7]打好基础,但是效果却依赖于患者的依从性、文化和教育程度,还因周转率高而难以实施。

       结合圆柱体受力原理翻身有学者通过研究将圆柱体受力原理[8]运用于翻身,即同侧掌心朝上,手肘呈90°,放于床面,对侧手放于胸前,手背需贴于脸颊之后再翻起对侧的腿,脚背平放于床面上,身体聚拢形似圆柱体,因手肘和膝盖成为了圆柱体的两个受力点,所以仅需稍加用力便能轻松地为患者实现翻身,此方法简单且易于操作,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和提高满意度的同时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在此基础上,有学者研发出了单人四步翻身法[9],再次肯定了应用圆柱体受力原理进行翻身以预防压疮的益处。但是作为一项新型实用的护理学方法,如何将此方法与护理辅助工具相结合更好地为临床所应用,是其之后的研究方向。

1.2 仰健侧翻身法

       偏瘫患者因为长时间卧床易产生压疮,临床上常使用左右侧翻身法,但是偏瘫患者患侧躯体和肢体会出现肌肉松弛和肌张力明显的下降,因此患肢对长时间压力所造成的不适缺乏敏感性,极易发生压疮。如果病人被翻转到受影响的一侧使用左右横截面的方法,易加重患侧的局部压力增加患侧皮肤压疮的发生率,因此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将左右侧交替翻身法和仰健侧翻身法[10]应用于偏瘫患者,通过比较压疮发生率,发现使用仰健侧翻身法可降低偏瘫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护理的工作量。因此仰健侧翻身法能有效地预防偏瘫患者压疮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翻身角度

      偏瘫患者因患肢肌张力下降、肌肉松弛等原因使患者难以自主变换体位,找到适合的翻身角度在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对高危压疮患者的翻身角度进行研究,比较了90°、45°、30°侧卧位发现在相同间内90°侧卧位测得的皮温和受压部分体压均都高于<90°的侧卧位。90°侧卧位时因重力全落到粗隆部的骨隆突处易发生局部的压疮也不易长时间保持,减低患者的舒适感。同时因为90°侧卧为不稳定卧位,这使得大量的患者肌肉紧张容易导致疲劳。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说<90°侧卧位更适用于临床[11],它能很好地分散压力,符合生理需要。

       有学者进一步研究<90°的侧卧位,选取30°及45°侧卧位,发现因其避开了髂前上棘和骶尾部为主受压点[12],它可以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基础上更好地预防压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30°及45°侧卧位预防压疮的效果相同[13],临床选择则取决于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患者的自主意愿。

3、翻身间隔

      患者翻身间隔应根据情况来选择,以下是如何根据床垫特性及患者情况选择的翻身间隔。

3.1 结合床垫的特性

      当皮肤毛细血管最大压力超过16 ~32 mmHg(1mmHg=0.133 kPa)并持续2 h以上时,会导致压迫部位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组织坏死[14]。翻身可间歇缓解局部压力,避免因长期局部压力而造成的压疮。因此为了预防压疮,临床上将隔2 h翻身一次作为护理常用规定,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却逐渐出现了弊端,未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和健康状态进行频繁却不必要的翻身影响患者的睡眠,造成患者的不适,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有学者通过构建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长期受压的局部组织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能够逐步增强皮肤对压力的耐受性[15]。因此,在临床护理中,能够逐步延长翻身间隔时间来提高皮肤对压力的耐受能力,从而减少翻身的次数。国内的压疮指南倡议应在考虑减压床垫的性能、患者的整体皮肤状况以及患者的舒适度的基础之上为患者选择翻身频率,若选择运用性能较好的减压床垫可延长翻身间隔。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动态气垫床和静态气垫。有些学者结合床垫的材质和功能对使用不同床垫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翻身间隔进行研究。

3.1.1 动态气垫

       目前国内普遍使用动态气垫,研究最多的也是动态气垫的不同翻身间隔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其中以隔2 h、3 h、4 h翻身一次的研究最多。陈洁和徐静娟等人[16]的研究选取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人群,因其多伴偏瘫和意识障碍而易发生压疮。若使 用动态气垫,患者翻身间隔可延长至4 h翻身一次。这与闫敏和陈善恒等人[17]的研究结果相同。采用动态气垫可增大支持面积,通过动态变化间断缓解皮 肤 表面受到的压力,从而达 到减 压的目的。马冬花和丁萍等[18]学者通过Meta分析发现有压疮风险(Braden评分≤16)但是并未发生压疮的患者在使用减压气垫(所有具备减压功能的床垫)的基础上比较每隔2 h、3 h、4 h翻身一次的压疮发生率发现,三者预防压疮的效果没有显著差距。但是隔2 h、4 h、6 h翻身一次,结果为隔6 h翻身一次会增加患者二期及二期以上压疮的发生,综上所述,隔4 h翻身一次能在有效预防压疮的基础上减轻护士工作量,缓解护士夜间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因频繁的翻身带给病人的不适,提高其睡眠质量。

      动态气垫需充气后才能使用,不同的充气程度对压疮的预防有一定的影响。吴少琼、陈丽萍等人[19]通过进一步研究比较充气程度100%和80%的动态气垫对患者压疮发生率的影响,发现交替式气垫充气程度80%时翻身间隔可延迟至4 h翻身一次。同时因充气程度80%时的床垫软绵而有弹性,在承受患者体重后床垫会轻微凹陷但身体最低点却又未抵达床垫底部,这使患者全身受压部分的面积增大,平均压力减小,而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但是要使用充气程度80%的动态气垫前需评估气垫功能还需定时检查床垫。因对气垫的要求高且只在鱼跃牌交替式气垫上试验过,在其他种类的气垫上效果和安全性还有待研究。

3.1.2 静态床垫

      凝胶海绵垫因便于移动患者,无需充电、无噪音、节能环保等原因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蒋琪霞、李国宏等人[20]的研究表明因凝胶海绵垫能有效分散体表压力的同时减少剪切力和摩擦力对皮肤造成的损伤,而使用凝胶海绵垫的重症患者其翻身时间可延长至隔4 h翻身一次。还能避免患者因喷气式气垫间歇性喷出的气体而引起患者寒冷感,增加其舒适感。

3.2 结合患者病情

       翻身作为一种有效的间歇减压的方法被长期运用于临床,尽管翻身的护理常规是2 h翻身一次,但是一些有高危压疮风险的老年患者即使隔2 h翻身一次还是会发生压疮,为了有效预防压疮,赵琳、颜燕等人[21]根据Braden评分和儿荼酚胺指数将ICU重症患者分为A、B、C三级,按等级分,每隔1 h、2 h、4 h为患者翻身一次,取得了良好的预防压疮的效果,还能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因此通过分级翻身法对患者进行压疮风险等级的划分,可为患者提供更为细致而全面的护理,最大程度减轻压疮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满意度。但是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因病情复杂多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而极易发生压疮,因此在评估内容上还需要充实。

4、翻身辅助用具

       随着人们压力性溃疡加深,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实施“禁止徒手搬运”政策,国内临床实践指南还建议护士为患者翻身时应使用辅助设备帮助病人翻身。虽指南并无任何法律的约束力,也不是临床护理操作的硬性要求,但却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临床翻身护理。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与传统翻身法相比,因滑单摩擦系数小,使用滑单翻身法为患者翻身可通过减小摩擦力达到有效预防压疮的目的,它还可以缓解护理人员的腰部和背部疼痛。国内也有许多学者使用浴巾、床单[22]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结合人体力学原理制作成简单易操作的翻身垫为患者进行翻身操作。因其预防压疮效果良好、成本低、可重复利用、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等原因在临床上也不断得到应用。但是自制简单用具没有具体的材质标准,其实用性还有待考察。

5、结语

     偏瘫患者因患肢肌力下降、肌肉松弛等原因不能独立完成翻身也不适用普通的翻身方法,可根据患者的依从性和文化教育程度选择是否为患者采取Baboth握手和双桥运动翻身法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而偏瘫的患者因一侧肢体肌肉松弛,肌力明显下降,可采用仰健侧翻身法代替常规的左右侧翻身法。在此之上将圆柱体受力原理运用于翻身可在有效地为患者翻身的基础上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翻身角度在使用翻身枕的前提下建议30°或45°侧卧位,翻身时最好使用翻身用具,减轻护理人员负担,增加患者舒适度。对于卧在动态床垫或静态床垫上的患者翻身间隔适当延长,但是偏瘫患者因其病情复杂多伴发并发症,对于翻身间隔的时间还需继续研究。而使用分级翻身法可更好地预防压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但是评估的内容还需不断充实、细化。

参考文献

[1]魏亚丽,李松海.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压疮因素分析及相关护理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8):50-52.

[2] 褚万立,郝岱峰.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2016年压力性损伤的定义和分期解读[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8,13(1):64-68.

[3] 李妍雁,周晓兰.国外压疮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5,22(21):27-30.

[4] 李辉,袁素娥,王月娇,等.翻身操作引起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9):1113-1118.

[5] 梁徳贞,严舒婷,罗坚,等.Bobath握手与双桥运动翻身法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3):3,5.

[6] 罗坚,肖淑宁, 朱和坤,等, Bobat h握手和双桥运动翻身法对护理人力成本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6(10):749-751.

[7] 兰红珍,何华英,高旭东,等.Bobath技术运用于失能老年患者体位转移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19):37-40.

[8] 梁小琴,林娜,叶显凤.圆柱体受力原理在ICU危重患者翻身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6(24):91-92.

[9] 沈宏娇.单人4步翻身法在脑卒中瘫痪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6(23):25-26.

[10]艾典.不同的翻身护理法用于神经内科偏瘫患者预防压疮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养伤保健指南,2018(37):123.

[11]李桂红,唐娟.不同翻身侧卧角度对ICU难免压疮发生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9,26(2):155-157.

[12]李简玲,邓敏娉,卢婉娴.两种不同角度侧卧在ICU斜坡卧位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7,23(19):190-191.

[13]吴未艾,江曦,史琴芳,等.两种侧卧体位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44):257-258.

[14]蒋琪.压疮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

[15]李飞,彭淼,李显蓉.翻身间隔时间在压疮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8,32(14):2166-2168.

[16]陈洁,徐静娟,新华,等.不同气垫床翻身间隔时间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效果比较[J].理学杂志,2016,31(14):48-51.

[17]闫敏,陈善恒,单守梅,等.比较不同类型气垫床及翻身间隔时间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压疮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6):142,148.

[18]马冬花,丁萍,李红燕.使 用减压床垫患者翻身间隔时间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6,31(14):99-103.

[19]吴少琼,陈丽萍,陈录清,等.气垫床不同充气程度及不同翻身间隔时间预防压疮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5(12):66-67.

[20]蒋 琪 霞 ,李国 宏, 刘 海 英 ,等. 凝 胶 海 绵垫 结 合翻身预防重症患者压疮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7(14):67-70.

[21]赵琳,颜燕,李艳霞,等.分级翻身法预防ICU患者压疮的随机 对照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8):561-564.

[22]于洁,沈刘艳.两种翻身方法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6):1928-1929.

[23]徐敏,陈珠英,刘妹.翻身巾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及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2016(5):138-139.

1389 Views
伤口世界

电子邮件地址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