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分析

16 6月 2021
Author :  

来源: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 年 4 月第 4 期

摘要:目的 分析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实施集束化护理所呈现出的护理效果,尤其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分析病例选择于 2018 年 6 月-2019 年 10 月就诊于天津市红桥医院的下肢骨折患者 78 例,以护理方法不同为依据实施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39 例,研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不同护理方法所呈现出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2.56%,低于对照组的 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 SAS、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可达到满意的护理效果,可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尤其是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挥预防效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下肢骨折;集束化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下肢骨折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在其患病过程中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围手术期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否则会导致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比如下肢疼痛、皮肤硬化、肿胀、溃疡等,一旦栓子发生脱落,会对肺动脉分支或主干造成堵塞,进而导致肺栓塞发生,导致患者致残,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一般为静脉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等[2]。下肢骨折患者由于需要长期制动,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因此,在其治疗中必须实施有效的护理方式对其进行预防。而传统护理干预却无法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我院在丰富的护理经验基础上,对护理方法进行更新,采用集束化护理可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对其开展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病例选择就诊于我院的下肢骨折患者 78 例,病例选择时段为 2018 年 6 月-2019 年10 月,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 例,其中研究组男性 21 例,女性 18 例;年龄 33~66 岁,平均(50.42±5.28)岁。对照组男性 23 例,女性16 例;年龄 32~64 岁,平均(51.05±5.15)岁。统计学分析两组基本资料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通过 X 线和 CT明确诊断为下肢骨折的病例;清醒的意识,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在同意书上签字;书写、沟通、认知能力较好的患者。排除标准:肾、肝、心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凝血功能发生障碍的患者,无法全程配合,中途
退出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法:按摩患者下肢,将患肢抬升,对血液回流发挥促进作用;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在患者治疗中积极与医生相配合等。研究组给予集束化护理方法:(1) 对高危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建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并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护理培训,主要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知识和护理方法等,以此让护理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进行熟练掌握,并明确解决方法,每天均要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而针对低危和中危的患者,评估要每周 1 次,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对护理方案进行制订。(2)对患者病情发展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一般在手术之后 3~5 d 高发,在此阶段护理人员要动态观察静脉波动、下肢水肿、皮肤颜色等,一旦下肢存在红肿、疼痛等情况发生,护理人员要立即与医生相互沟通,反馈给医生,以此尽早处理。(3)告知患者烟酒的危害性,鼓励患者戒烟忌酒。(4)在手术后要尽早指导患者实施功能锻炼,训练内容包括:训练患者腿部肌肉,绷紧肌肉 10s,之后在放松肌肉,反复训练,15 下/次,2 次/d;以患者疾病恢复情况为依据将运动强度增加,5 次/d;对患者患肢进行指导,外展到 20°,对患者体位更换、翻身进行定时协助;另外,要对肢体被动训练进行开展,比如屈伸踝关节,保证下肢正常的静脉血流;在手术后第 1 天,在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下,可训练患者抬升下肢。

1.4 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为:(1)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2) 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85~100 分为非常满意、70~84 分为基本满意、<70 分为不满意;(3)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焦虑(SAS)、抑郁(SDS)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分数越低心理状态越好;(4)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全 文 数 据的分 析 处 理 以 SPSS23.0 软件包,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 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例数分别为 1 例、8例,发生率分别为 2.56%(1/39)、20.51%(8/39),相对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降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6,P<0.05)。2.2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相对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提升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 SAS、SD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 SAS、SDS 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4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3.20±0.85)d、(8.15±0.96)d,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6.08±0.88)d、(11.18±0.86)d,研究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08 7、25.884 5,P<0.05)。

3 讨 论
下肢骨折由于创伤性较大,一般采用手术方式治疗,但是在手术之后需要长期制动,因此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且近些年来其发生率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主要致病原因为血管壁受损、静脉血流发生障碍等,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会使得血管内膜和血小板发生依附,使得凝血酶有机结合凝血因子,导致血栓被诱发[3]。下肢骨折手术之后,由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需要限制活动,长时间则会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对患者疾病康复和生活质量均造成影响[4]。

本次研究主要对集束化护理方法所呈现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组有 2.56%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4.87%患者对该护理服务表示满意,且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明显,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明显,护理效果确切。获得此护理方法,主要是因为集束化护理以循证护理为护理原则,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掌握,以此实施预防性措施,并且以早期功能训练对患者骨折康复发挥促进作用[5]。

综上所述,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可达到满意的护理效果,尤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挥预防效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812 Views
伤口世界

电子邮件地址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