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动力负压技术联合液体伤口 敷料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 效果观察

15 4月 2021
Author :  

来源:浙江医学2021年第43卷第4期

 

【 摘要 】 目的 观察微动力负压技术联合液体伤口敷料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8 月至 2019 年 10 月嘉兴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 48 例。其中 16 例患者采用聚维酮碘消毒后覆盖油纱的换药方式进行治疗,为 A 组 16
例患者采用液体伤口敷料联合油纱的换药方式进行治疗,为 B 组;另 16 例患者采用微动力负压技术联合液体伤口敷料治疗,为 C 组。3 组患者在治疗第1357 天,每次换药前分别留取创面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比较 3 组患者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在治疗开始后每周 1 次(第 7 天),每次换药前分别对创面进行创面面积测定、肉芽组织病理活检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测定,直至疗程 结束。比较 3 组患者的创面面积缩小率、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学评分及 VEGF 含量。 结果 治疗第 1 天,3 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第 3 天开始,A 组高于 B 组和 C 组(均 P<0.05),而 B 组和 C 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C 组患者创面缩小率均高于 A 组和 B 组(均 P<0.05),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明显优于 A 组和B 组(均 P<0.05),创面肉芽组织内 VEGF 含量均明显高于 A 组和 B 组(均 P<0.05)。 结论 微动力负压技术联合液体伤口敷料可有效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促进创面愈合。
【 关键词 】 微动力负压技术 液体伤口敷料 慢性难愈性创面 细菌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经 1 个月 以上治疗未愈合且无愈合倾向的创面,此类创面由于残 留坏死组织多、局部血供差、存在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及 细菌伪膜等特点,一直是临床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其中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之有着直接的关系。细菌生物 膜是指一些细菌附着并包埋于创面,与细胞外基质等形 成的一种膜性结构,它不仅存在于创面表面,也可存在 于创面深部,形成一层顽固的渗透性非常差的多糖-蛋 白复合物,影响抗生素疗效,阻碍肉芽组织的生长,进而 影响创面的愈合。本研究采用微动力负压技术联合液 体伤口敷料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通过观察创面细 菌生长及创面愈合情况评价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 2018 年 8 月至 2019 年 10 月嘉兴市 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 48 例。纳入标准: (1)患者年龄 18~70 周岁,性别不限,生命体征平稳;(2)烧伤后期残余创面(<5%总体表面积);压疮(三期以上 者)、糖尿病足(2 级以上者)、下肢静脉性溃疡(全层皮 肤缺损者),创面面积直径≤3 cm。排除标准:(1)存在 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者;(2)处于妊 娠或哺乳期的妇女;(3)免疫或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者; (4)精神躁动者。因科室内治疗团队不同,其中 16 例患 者采用聚维酮碘消毒后覆盖油纱的换药方式进行治疗, 为 A 组;16 例患者采用液体伤口敷料联合油纱的换药 方式进行治疗,为 B 组;另 16 例患者采用微动力负压 技术联合液体伤口敷料治疗,为 C 组。3 组患者性别、年 龄、病因、病程、初始创面面积、组织病理学评分、创面肉 芽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见表 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3 组患者均行全身支持治疗(抗感染、控制 血压、控制血糖、营养支持、改善微循环等)及局部标准 处理(清创、引流、减压等)。在此基础上,A 组先用聚维 酮碘消毒创面 2 次,再以洗必泰油纱(英国施乐辉有限 公司)覆盖创面,确保创面基底与油纱充分接触后,外层 用纱布包扎固定,常规每 2 天换药 1 次。B 组患者先用 液体伤口敷料(广州市斯瑞杰药业有限公司)涂抹创面,再以洗必泰油纱覆盖创面,方法同 A 组。如果创面渗出 明显及时更换,常规每 2 天更换敷料 1 次。C 组患者采 用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广州美捷威通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联合液体伤口敷料(广州市斯瑞杰药业有限公司)进 行治疗,先将液体伤口敷料涂抹于创面,再将微动力负 压护创敷料根据患者创面形状及大小进行裁剪,使之与 创面吻合后进行覆盖,将半透膜覆盖在敷料上面,保证 其与周围正常皮肤紧密粘连并保证持久密闭性。若微动 力负压护创敷料渗湿明显出现膨胀情况或经“指压法” 检验敷料完全渗湿,或敷料出现肉眼可见的污染,渗出 液积聚则及时换药。若无上述情况,每 2 天换药 1 次。

1.3 观察指标

1.3.1 创面细菌培养情况 分别于治疗第 1 天、第 3 天、第 5 天、第 7 天 4 个时间,每次换药前,取创面分泌 物进行细菌培养,计算细菌培养阳性率。阳性率=细菌培 养阳性数/总例数×100%。

1.3.2 创面面积缩小率 创面面积缩小率=(原始创面 面积-未愈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入院即刻 测量 1 次创面面积,治疗开始后每周第 7 天换药前测量 一次创面面积,直至疗程结束。

1.3.3 组织病理学分析 局麻下切取创面边缘 3 mm× 3 mm×3 mm 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评估内容包 括:(1)表皮结构;(2)真皮-表皮邻结处和微水疱;(3)胶 原束和皮肤结构;(4)表皮再生;(5)粒细胞浸润数量 (400 倍放大倍数下的每视野细胞数),每项均分为 0、1、 2 分。治疗开始后每周第 7 天换药前对创面进行组织病 理活检,直至疗程结束。 1.3.4 创面肉芽组织 VEGF 含量 刮取患者创面内少 量肉芽组织,采用 ELISA 法测定 VEGF 的含量,检测方 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治疗开始后每周第 7 天 换药前对创面肉芽组织进行检测,直至疗程结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0.0 统计软件。正态分布 的计量资料以 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 LSD-t 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多组比较采用 Kruskal-Wallis H 检验, 两两比较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 构成比表示,多组比较采用 χ2 检验,两两比较采用 χ2 分割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3 组患者不同时间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 3组 患者治疗第 1 天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 异(P >0.05)。从第 3 天开始,B 组与 C 组创面细菌培养 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而 A 组 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 B 组和 C 组,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2.2 3 组患者不同时间创面面积缩小率比较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C 组的创面面积缩小率均高于 A 组和 B 组(均 P<0.05),见表 3。

2.3 3 组患者不同时间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学评分比较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C 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学评分 均优于 A 组和 B 组(均 P<0.05),见表 4。

2.4 3 组患者不同时间创面肉芽组织 VEGF 含量比 较 在整个治疗过程,C 组的创面肉芽组织内 VEGF 含 量均高于 A 组和 B 组(均 P<0.05),见表 5。

3 讨论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反 应、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创面收缩和创面重塑等几 个阶段。慢性难愈性创面极易发生耐药菌感染。有研究 表明,在 93.5%的慢性难愈合创面中可以检测出金黄色 葡萄球菌,71.7%的创面中可检测出肠球菌,52.2%的创 面中可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5]。James 等发现,在急性 创面仅有 0.6%的创面可以检测到生物膜的存在,但当创面转变为慢性时,生物膜则可以在 60%以上的创面 中检测到。近年来研究认为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成为慢性 创面难以愈合的主要障碍。一旦形成细菌生物膜,全身 应用敏感抗生素将难以达到局部,细菌的耐药性将是游 离状态的 1 000 倍,同时水肿、老化的肉芽组织血运差 等原因阻碍了创面上皮的生长。所以,细菌生物膜阻碍了抗生素发挥疗效,进而影响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使 创面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因此,清除细菌生物膜,改善愈 合环境,进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是慢性 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策略之一。

聚维酮碘为广谱的强力杀菌消毒剂,对病毒、细菌、 真菌及霉菌孢子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皮肤刺激性 小,毒性低,作用持久,使用安全、简便。聚维酮碘对组织 基本无刺激性,用于皮肤及黏膜消毒,如手术前清洗、手 术部位及创面、伤口的消毒;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球菌等病原体有杀菌和抑菌性能,可以有效防止细菌生 物膜生成而且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液体伤口敷料由抗菌剂聚乙双胍和表面活性剂十 一碳酰胺基丙基甜菜碱组成,能显著破坏细菌保护屏 障,并清除屏障下的细菌微生物。液体伤口敷料中的 聚乙双胍,其化学结构类似于抗菌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发挥抗菌作用,能广谱、强力杀灭各 类细菌病毒及真菌,并且有长期抑菌作用,能有效防止 细菌的二次污染;液体伤口敷料中的表面活性剂十一碳 酰胺基丙基甜菜碱可以辅助降低创面渗液的表面张力, 促进脓液、渗液的引流而减少创面细菌的浓度和数量。 抗菌剂和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达到清除、抗菌的作用, 利于创面修复。而常规的消毒剂只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而不能破坏细菌生物膜,导致其在控制慢性难愈性创面 感染方面有很大的不足。

传统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换药方法所用敷料由 于材料特性和缺乏对创面组织的主动干预能力,只能起 到保护作用;微动力负压技术是目前难愈性创面治 疗的新技术,该技术是利用特种聚乙烯醇医用生物敷料 的三层复合结构压缩产生,换药后可以停留在创面上, 利用锁液层吸收创面中的渗液,吸收渗液后会膨胀,而 膨胀又会产生微量的负压,改善伤口或创面的血液循 环,加速消肿,促进上皮细胞或肉芽组织生长,明显加快 上皮化速度,达到伤口或创面快速愈合的治疗作用。

对于慢性难愈性创面来说如何使其在短时间减少 创面细菌生长,减轻创面水肿,改善局部血运,形成新鲜肉芽组织,进而上皮化是治疗的关键。基于本研究的结 果,笔者认为液体伤口敷料可显著降低慢性难愈性创面 的细菌培养阳性率,清除创面细菌生物膜,促进创面的 愈合;而微动力负压技术可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加速 消肿,促进上皮细胞或肉芽生长;微动力负压技术联合 液体伤口敷料在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创面面积缩小率、肉芽组织病理学评分及创面肉芽组织 VEGF 含量方面 均明显优于聚维酮碘消毒治疗及单纯液体伤口敷料的应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微动力负压技术联合液体伤口 敷料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较传统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1428 Views
伤口世界

电子邮件地址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