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季皮炎
病因:汗液中含有大量人体组织的代谢废物,其会与皮肤产生化学反应,引起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和炎性细胞聚集,从而导致皮炎。
发病特点:夏季皮炎最大的特点就是疾病严重程度与气温密切相关,天气闷热皮炎会加剧,天气凉爽皮炎自然会减轻。大多数皮炎秋季气温下降后可自愈,但往往第二年复发。若治疗不及时导致反复发作,患者患处皮肤变厚。此病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女性。
临床表现:夏季皮炎好发于躯干和四肢伸侧,尤其好发于下肢胫前区。起初出现针尖到粟米大小密集小红斑,后出现细小丘疹和丘疱疹,瘙痒明显有轻度灼热感,病程中无糜烂、渗出(图1)。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会使皮损加重,发病增多。患者还易出现心烦易怒、胸闷不畅,胃口下降、睡眠不佳等表现。
防治:
- 保持室内通风和皮肤清洁干燥,不宜穿闷不通风的衣裤;
- 可经常用温而偏凉的水清洗患处,切忌为了止痒而用热水烫洗患处;
- 夏季多饮水,不宜多饮含糖饮料;
- 高温天气尽量多待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频繁外出,外出时最好使用黑色遮阳伞遮光;
- 很多食物和植物也可防治夏季皮炎(如薏苡仁汤、绿豆汤、大麦茶、菊花茶、金银花露等,也可用鲜藿香、鲜佩兰煎汤代茶);
- 潮湿闷热的季节可以启用空调除湿,以免身体出汗过多。
二、日光性皮炎
病因:日光性皮炎又称晒斑或日晒伤,是强烈日光(主要是中波紫外线290~320 nm)照射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其反应强度与光线强度、照射时间和范围、肤色深浅等有关。夏天进行使皮肤 长时间曝晒于日光下的活动易产生直接光敏反应;少数对光线特别敏感的患者经光感物质吸收紫外线作用于皮肤细胞膜、胞核及胞浆,使细胞受损,引起轻重不等的间接光敏反应。
临床表现:在曝晒的皮肤上发生境界明了的鲜红色斑、水肿,重者有水疱形成, 继之以色素沉着和脱屑。日晒后常出现局部皮肤烧灼感或瘙痒,数日后发疹,皮肤损害有红斑、丘疹、结节、水疱、糜烂、结痂、脱屑或苔癣样变等,还可伴有日光过敏性唇炎、日光性唇炎等。晒伤程度因发病部位及日晒时间而异,1~2天后红肿则渐转变为略红或暂时的色素沉着,不需治疗,约3天可渐愈。严重者除皮肤红肿之外,尚可有水疱,甚至大疱。水疱破后可见糜烂面,并遗留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一般于晒后次日达到极期,经4~5天方能恢复。
若受晒的部位较广,还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等全身症状。晒伤有时还可激发或恶化白斑疮、毛细血管扩张、单纯疱疹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防治:
- 常参加室外锻炼,但对日光感受性强者应避免曝晒;
- 夏季外出应撑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衣服。如需接触较强的自然日光可于晒前15分钟涂遮光剂,也可用防晒膏或防晒油;
- 若出现明显红肿,可选用外用溶液、洗剂以减轻红肿,严重时可加用泼尼松,并及时就诊。
三、光敏性皮炎
病因:光敏性皮炎是由于患者对紫外线过敏所致,仅见于少数人。其有时被认为是对阳光的过敏,是一种阳光引发的免疫系统反应。其最常由化妆品中含的香料引起,如洗面奶、沐浴露等都含有多种香料成分,它们在洗浴时渗入皮肤、在散射阳光的作用下,使某些人的皮肤发生过敏性反应。此外也可由药物引起,常见的可引起皮肤光敏反应的药物有:噻嗪类利尿剂、氯丙嗪、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四环素、磺胺类药物、萘啶酸、胺碘酮、奎宁和奎尼丁、呋噻米等。其发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外源性光敏物经皮肤接触或内服吸收,二是皮肤吸收了一定能量和一定波长的光。
发病特点:患者常在日晒后1~2天发病,皮疹多位于面部、颈部和颈前“V”形区、手背及上肢伸侧,表现为小丘疹、小水疱。自觉瘙痒,若不积极治疗,可形成慢性光敏性皮肤病(图2)。光敏性皮炎包括日光性荨麻疹、化学光敏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以暴露于日光下部位的瘙痒性、突发性皮疹为特征。这种光敏感的体质可以遗传。一般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卟啉症等,也可因曝晒后发病。
临床表现:皮肤损害多样,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丘疹、斑块、结节。皮损的分布局限于光暴露部份,如头部(头发稀疏者)、双额部、耳前、颈后部、手背等边界较清楚的部位,为表皮状红斑,偶或斑丘疹,淡红、鲜红或暗红色各异。轻者为散在的小片,重者可融合成大片,伴或不伴水肿,可伴脱屑和色素沉着。患处均有不同程度瘙痒或灼热感。
诊断标准:
- 发病前有明确的一定量的光敏性物质接触史,并受一定强度和时间的日光照射。
- 皮损发生在与光敏性物质接触并受到日光照射的部位。
- 若有职业接触史,同工种、同样条件下大多数人发病。
- 皮损始发于受日光照射后数小时内。
- 脱离接触光敏物质或避免日光照射后,皮炎消退较快,局部可留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
- 必要时可做光斑贴试验,呈晒斑样反应。
鉴别诊断:诊断此病主要依据为皮损分布于光暴露部位而非一般的接触暴露部位,皮损属于光毒性反应的表现,可有服用光敏感药物的病史且发病季节大多在初春,据此可与接触性皮炎、多型性日光疹和晒斑相区别。
防治:
- 从事户外活动时应当做好防护工作,加戴太阳帽、穿长衣长裤、打遮阳伞等;
- 若症状明显,可服用抗过敏药物;
- 易产生光敏的患者食用某些蔬菜(如芹菜、油菜、菠菜等)后也可产生光敏,应加以注意;
- 痒感较重的患者可冷敷患处:取半盆冷水,将毛巾浸湿,叠成2层,挤至半干,紧敷痒处。每5分钟清洗一次,可止痒;
- 坚持用凉水或温水冲澡,不使用任何清洁护肤品可缓解光敏性皮炎病情、防止复发。
四、虫咬皮炎
病因:虫咬皮炎又可称“丘疹性荨麻疹”,现今几乎都认为其发病与昆虫叮咬有关,是由节肢动物类叮咬引起的外因性变态反应。当患者被节肢动物,当臭虫、跳蚤、蚊子、蠕虫类等叮咬时,该昆虫唾液可注入皮肤内,若被叮咬者具有过敏素质倾向,通过几 天数次叮咬之后则可致病。多数学者认为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不同患者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
诊断要点:
- 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童 ,夏秋多见。有时一家数个儿童同时发病。
- 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
- 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不定,分批出现,散在发生或少数簇集,常伴 有胃肠障碍,少数患者有时亦会出现水疱表现。
- 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的皮疹又可陆续出现,因而新旧皮损同时可见,至天气转凉后逐渐痊愈,但次年常又发生。
- 自觉剧烈瘙痒,夜晚更甚,可影响睡眠,患儿精神不安,搔抓后表皮剥脱,易致继发感染。
夏季居家外出都容易造成虫咬皮炎。如桑毛虫好发于我国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广东、贵州、四川等地。桑毛虫、隐翅虫等叮咬后有特定的皮疹形态,严重的虫咬皮炎可产生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可进行诊断。虫咬皮炎需与水痘鉴别,后者好发躯干,四肢近侧及头面部,口腔黏膜常常被累及,损害未见风团样皮疹,更无张力性水疱发生,自觉不痒或轻痒,但患者往往有低烧等全身症状;虫咬皮炎亦需与荨麻疹鉴别,前者不是单纯风团,而是混合性损害,即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
防治:
- 搞好个人卫生,常常洗澡,同时水温不宜过高,以3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为宜。
- 勤换衣服、床单,凉席、被褥等贴身物品要常常清洗曝晒。
- 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环境整洁,避免潮湿。
- 要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地做些运动以增强体质,外出旅游最好穿上长裤,以防下肢被虫咬伤。
- 倘若不慎被蚊虫叮咬,应避免搔抓,因为这样会造成继发感染或局部淋巴结肿大。被蚊虫叮咬后,较轻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荷酚液外搽咬伤部位,瘙痒严重者可内服抗组织胺药物。
- 病情严重者应到专科医院就诊,免得延误病情。
五、足癣
足癣是指发生在趾掌面的霉菌性皮肤病。
危害:足癣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足癣可致瘙痒,严重时可致疼痛,虽然轻者不会感到明显不适,但身处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场所时会产生自卑感。另外,足癣具有传染性,会影响家人的健康。严重的足部真菌感染还与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足癣可继发其他部位的感染。如治疗不及时,抓挠后极易引发手癣、体癣、头癣等身体其他部位真菌感染。更严重的是,搔抓会导致局部细菌感染,可发展成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及丹毒,可谓“后患无穷”。
病因:足癣是由表皮癣菌、毛癣菌或足趾毛癣菌侵犯趾引起。因角质层厚、皮脂缺乏、汗腺丰富、出汗较多、足部潮湿,利于霉菌生长繁殖。由于真菌喜温暖潮湿,因此病情常在夏季加重。足癣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人们接触机会很多,比如在浴池、宾馆等地穿公用拖鞋、用公共毛巾,都容易引起脚部感染。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足癣,也很容易引起家族内传染。人们一般不重视足癣,甚至没把足癣看作是疾病,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这样一方面使病情加重,另一方面也使之不断向社会传播,致使患足癣的人越来越多。
分型及临床表现:
- 水疱性:多发生于夏季,症状是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数日后干燥脱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 糜烂性: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3、4、5趾缝间(图3)。常见于多汗者。
图3 糜烂性足癣的临床表现
- 鳞屑角化型:症状是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冬季趾缝间皮肤发生裂隙,夏季产生水疱,有痛感。常因搔抓引起继发性感染,并发脓包疮、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丹毒、败血症等。
防治:
- 首先要讲究个人卫生,要坚持每天洗脚。
- 要勤洗袜子。因为脚汗、灰尘、泥土等混在一起粘到袜子上,也容易寄生真菌,因此,最好每天都换洗袜子。
- 夏季最好穿透气性良好的鞋,以减少足部出汗。
- 家庭内拖鞋、洗脚盆最好专用,以减少家庭内传染机会。
- 在公共场所要注意预防,如拖鞋、擦脚巾等物品要专用。
- 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免疫力。
- 发现足癣要及时正规治疗,以免病情加重,也减少了传染源。外用药治癣病简单易行,但必须坚持每日涂药2~3次,涂药范围要稍大于皮损面积,而且即使皮疹消退、瘙痒不明显后还要坚持2至4周。
- 病情严重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药。
- 饮食习惯与足癣关系不大,不必特别限制饮食。
六、痱子
病因:因高温闷热环境中,出汗过多及汗液蒸发不畅,导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
分型及临床表现:
1.红痱(红色粟粒疹) 是因汗液在表皮内稍深处溢出而成。临床上最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图4)。好发于手背、肘窝、颈、胸、背、腹部、妇女乳房下以及小儿头面部、臀部,为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有轻度红晕。皮疹常成批出现,自觉轻微烧灼及刺痒感。皮疹消退后有轻度脱屑。
图4 红痱的临床表现
- 白痱(晶形粟粒疹) 是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溢出而成。常见于高温环境中大量出汗、长期卧床、过度衰弱的患者。在颈、躯干部发生多数针尖至针头大浅表性小水疱,壁极薄,微亮,内容清,无红晕。无自觉症状,轻擦之后易破,干后有极薄的细小鳞唇。
- 脓痱(脓疤性粟粒疹) 是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临床上较为少见,常发生于皱襞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小儿头颈部也常见。脓疱内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但溃破后可继发感染。
防治:
- 患者应避免搔抓,勿用强碱性肥皂清洗,勿用热水烫。可用温水冲洗擦干,扑撒痱子粉。
- 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小儿勤洗澡,及时擦汗及更换衣物;发热、卧床病人应予勤翻身,经常洗擦皮肤。
- 多食用清热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浓茶、咖啡。
- 可内服清热、利湿、解暑的中药或制剂。
- 可外用消炎、止痒制剂,继发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