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预防
众所周知,糖尿病治疗非常重要,但其早期预防也是重中之重。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年龄等众多因素相关。岁月积累,年龄递增,我们无力调控;但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尚可进行修整。
经济的发展是柄双刃剑,即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生活,又为各种心血管事件埋下隐患。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运动锻炼减少,使肥胖形势严峻。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010年中国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显示,中国成人肥胖患病率为12.0%,且女性中心型肥胖率各年龄段均高于男性,超重率为30%。此外,遗传和环境因素也与糖尿病相关,研究显示,无论男女,体质指数(BMI)相同时,亚洲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欧美人群,且BMI相同时,中心型肥胖患者糖尿病患病率较高。
德国前瞻性研究对戒烟、控制BMI(<30 kg/m2)、积极锻炼(>3.5 小时/周)、健康饮食(遵循谨慎饮食结构)4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研究。随访7.8年显示,健康生活方式个数越多,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风险越低。严格控制生活方式时,糖尿病相对风险可降低93%,其他慢病风险也可降低。
因此,糖尿病早期应关注生活方式,改善肥胖、超重等多种相关危险因素。
二、早期筛查
在预防的同时,还应注重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筛查。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推荐,利用空腹血糖(FPG),负荷后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糖尿病诊断,但负荷后两小时血糖的检测较为复杂,那是否可以仅检测FPG和HbA1c就可较准确的进行早期筛查?
研究显示,利用FPG、负荷后两小时血糖及HbA1c三项标准进行检测时,糖尿病新诊断率为8.1%;若仅利用FPG和HbA1c两项标准时,糖尿病新检出率为6.9%,即可检测出三项标准的85.2%;若综合糖尿病史患者,则两项标准检出率为三项标准的90%。
研究提示,临床上即使不进行负荷后两小时血糖检测,也可将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检出。因此,糖尿病早期筛查时,可推广FPG结合HbA1c这种简单且易于推广的方法。
三、早期管理
1管理目标要“综合”
临床上非常关注糖尿病血糖的降低,但在血糖达标的同时要注意体重改善、血压和血脂这些代谢指标的综合管理。
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时,不仅要关注血糖降低,也要关注体重改善、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是否达标。研究显示,糖尿病及其高危人群中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恶性肿瘤等的发病率显著高与血糖正常人群。但当糖尿病患者的HbA1c达标时,即HbA1c<7.0%,则其他代谢异常疾病的患病率显著降低。因此,在血糖达标的同时,应关注血压、血脂等代谢相关治疗。
1管理目标要“全面””
临床上,经常通过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药物“五架马车”进行血糖的综合管理。其中,糖尿病的教育至关重要,以往临床上较关注糖尿病患者自身的教育,而现在已扩展到对患者家属、朋友及全人群的教育。
饮食控制通过控制热量摄入、饮食结构等进行糖尿病控制。饮食干预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限食疗法通过不同形式控制饮食,从而使患者获益,如限制热量摄入、隔日进食或一周几天间断进食。
目前,在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等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血糖状况;钠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可通过改善葡萄糖滤过和排出,改善血糖状况。
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若在生活方式干预下,血糖仍不达标,则应进入高血糖治疗临床路径,通过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的药物选择来进行降血糖治疗。若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9.0%或FPG>11.1 mmol/L,则推荐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这有利于长期降糖治疗。
此外,还可通过减肥手术控制糖尿病,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最后,毕宇芳教授指出,希望能通过临床研究和管理来提高全人群对2型糖尿病及其高风险人群的认识,切实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降低新发病率,提高诊断率、治疗率、控制率。对确诊患者,需通过生活方式改善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在血糖下降的同时,关注血脂、血压等一系列代谢指标,最终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
以上内容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毕宇芳教授《糖尿病防治研究进展 》专家讲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