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脂肪液化?
临床上脂肪液化的定义是指切口的大量脂肪细胞破裂,细胞内脂肪颗粒外溢,分解,形成液状油脂,积留于切口内。对于腹部切口,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皮下脂肪层,尤其好发于肥胖人群。总所周知,脂肪液化严重影响切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严重的会造成败血症,脓毒血症危及生命。
查阅文献发现,脂肪液化现在并无统一诊断标准,目前大多参考以下诊断标准:
多发生在术后 1 周以内,大部分患者除发现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在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
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
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 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参照这个诊断标准,有一点要注意——切口的脂肪液化并无细菌感染,属于无菌性炎症反应,切不可将感染的切口误认为是脂肪液化,延误治疗时机。
2
为什么会发生脂肪液化?
造成脂肪液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危因素包括:
腹壁脂肪肥厚,皮下脂肪层血供差,有学者研究发现皮下脂肪超过 25 cm 以上,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有低蛋白血症或贫血),体内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导致细胞营养障碍,脂肪组织不能修复,从而发生坏死液化。
术中使用高频电刀,造成皮下脂肪变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在皮下积存。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较长、牵拉或钳夹组织造成的机械刺激使脂肪组织易发生氧化分解,导致脂肪液化。
缝合技术不熟练,切口缝合过密过紧,影响脂肪组织血供,缝合过稀过松,留有死腔。
3
怎样预防脂肪液化?
对付脂肪液化,防患于未然,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术前,术中,术后都需要注意。
术前评估患者的肥胖程度,积极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营养状况。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手术切口,选择脂肪较薄、皮肤皱褶较少的部位。肥胖患者施行微创手术最佳。
加强无菌操作,合理使用高频电刀。使用电刀时,将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用生理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以免擦伤,避免过度牵拉。仔细止血,少钳夹和结扎组织,电凝止血灼点尽可能准而小。
关闭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甲硝唑注射液或稀碘伏水冲洗切口,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缝合时注意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对合好脂肪层,不留死腔,缝合间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
术后要加强患者血糖、血压的监控,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术后第二天及时换药,注意观察切口,做适当挤压将渗液寄出,避免脂肪液化。
4
出现了脂肪液化该怎么办?
发现脂肪液化后,应根据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和渗液多少采用不同方法处理。
切口渗出量较少,切口部分愈合不良时,可以撑开部分切口,沿切口两侧向中间加压,每天挤压 2-3 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每天或隔天换药,大部分切口可以愈合。
发现脂肪液化范围较大,可以拆除 1-2 针缝线,扩创清理坏死组织,必要时内置盐水纱条通畅引流,也有文献报道使用高渗盐水或高渗糖水纱布引流效果更好。用腹带加压包扎切口,根据敷料渗液情况,隔日或每日换药直至切口愈合。
在发现渗液减少,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出来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切口,倒入高渗糖,其原理是利用高渗糖使切口周围细胞处于高渗状态, 减少创面渗出, 抑制细菌生长,防止肉芽水肿并刺激肉芽生长,最后使用蝶形胶布拉拢切口,这个方法笔者当年用了不少次,效果确切。
换药敷料的选择上有很多种,除了常规的酒精、呋喃西林、双氧水、碘伏,还有新材料高渗盐敷料、藻酸盐敷料等。
当发现切口有大量渗出液,全层均不愈合时,要拆除全部缝线,充分引流,每日换药至渗液减少,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缝合。近年来提倡创面负压引流,可以及时清除切口区域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促进切口愈合。
在临床工作中,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很常见,完全杜绝这种情况不现实,但要增强有关切口脂肪液化的意识,充分了解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对脂肪液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让患者早日痊愈出院才是一场完美的战役。
编辑|高瑞秋
投稿|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